25 / 10 / 29

一个人在同一时间,应该只专注于一件真正重要的事

最近看到一篇好文《同一时间下的唯一专注度原则》 ,里面有几句话非常戳我,简直就是我的最佳嘴替,把我心里想说的都说出来了。那种内心被触动的感觉,相信大家都能体会。

其实最近一段时间,我一直在调整工作状态和心态,心里憋着一口气却很难抒发出来。今天,我想借这篇文章,把这段经历和感悟分享给你。

故事的起因

我目前在一个不足20人的小公司任职。公司非常扁平化,基本没有明确的制度流程,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以老板的个人喜好和心情为导向——公司成立十年来一直如此。

公司的主营业务比较简单:为政府单位、国企、银行、学校等提供职工福利。这个业务看上去门槛不高,但其实很吃社会资源和关系。而这些客户资源,又绝大多数掌握在老板手里。如果不是本地人,或者没有在当地工作三五年,基本谈不来什么业务。

也正是因为公司小、生存压力大,老板很容易焦虑:

  • 什么业务赚钱就做什么,基本没有长期规划

  • 岗位设置和工作安排非常混乱,恨不得员工什么都会、什么都干

  • 嘴上说着想放权,实际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过问、都要干预

1. 什么都想试,什么都不深入

不足20人的团队,居然注册了3个公司主体。曾经有一段时间,我们同时在尝试直播电商、酒旅合作、VR设备运营、移动咖啡机等多个新业务。

但每一个都浅尝辄止,没有一个真正投入足够的时间、人手和资金去深耕。

直播搞了半年多,亏了十几万。事后分析失败的原因,其实也很简单:

  • 人员配置不足

  • 产品利润率低

  • 没有打造出成功案例

但这些问题在启动前就应该能预见到——如果能专注在一个方向上做足功课,而不是同时铺开多条战线,成功的几率应该会大一点吧

2. 依人定岗,一人身兼多职

他喜欢招"听话、耐操、水平一般"的员工,然后让一个人兼三四项工作:客服兼新媒体运营,技术开发兼产品经理。表面上节省了人工成本,实际上每项工作都做不到60分。

更糟糕的是,他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并不清楚,却盲目信任,还抱有高期待。

这就是典型的"单个大脑做不了两件高质量的事"——员工的注意力被强制切换,根本无法进入深度工作状态。

3. 思维跳跃,计划随意

作为一个J人,我习惯制定详细计划、列任务清单、定时间节点、预测各种场景。

但老板是典型的P人思维:一拍脑门就是一个想法,主打一个"随意"。

你跟他说A,他跟你说B;你跟他说B,他又开始说C。不喜欢直面问题,习惯性地寻找替代方案。你跟他谈薪酬,他跟你谈业绩提成。

这种沟通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高成本的"任务切换"——每次对话都需要重新加载目标和规则,消耗大量认知资源。

4. 反复无常,双重管理

最让我痛苦的是:刚制定好工作计划、分配好任务,他就直接给某个同事安排新工作,我的安排瞬间被打乱。

名义上我是部门负责人,但他忍不住越级指挥,导致同事们要同时完成两个领导的安排。

这种双重管理带来的不仅是混乱,更是对团队专注力的系统性破坏。每个人都在多个任务间疲于奔命,没有人能真正沉下心来把一件事做好。

深深的挫败感

我不认为这是能力问题——在广州时,我带着4个人的小团队也能做出过大几百万的业绩。

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?

我认为就是出在这种"多线程、无计划、频繁切换"的工作方式上。

我曾多次尝试建立清晰的工作流程,用确定的制度来减少模糊地带。

但老板嘴上说着支持,实际行动上还是我行我素。

算了,这种事情也强求不来。

从痛苦中领悟的"单线程原则"

老板的焦虑我理解,但焦虑不能成为多线程作战的理由。恰恰相反,越是焦虑,越应该聚焦:

不是什么都试,而是选一个方向all in
与其同时做直播、VR、酒旅,不如选最有把握的一个,投入足够资源做透。

不是一人多职,而是专人专岗
与其让客服兼运营、技术兼产品,不如招对的人做对的事,让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深耕。

不是随意变化,而是制定计划并坚持
与其一拍脑门就换方向,不如定好目标、做好规划,给团队稳定的执行环境。

不是双重管理,而是明确授权
与其越级指挥打乱节奏,不如信任负责人,把决策、计划、监督外包给对的人。


想做事的人,是忍受不了碌碌无为的。

而碌碌无为的根源,往往不是不够努力,而是注意力被撕裂、精力被消耗在无意义的切换上

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认同这个理念:

"承认自己是单线程生物,用系统弥补人脑的局限,在同一时间只专注一件真正重要的事。"

写在最后

如果你也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中工作,如果你也感受到那种"什么都在做,什么都没做好"的挫败感,那么请记住:

这不是你的错,不要因此而心情低落

你不用逼自己在同一时间干五件事。你可以学会用系统、规则、甚至金钱,去换取稳定的执行环境。

我们应该把珍贵的专注力,用在最需要深度的地方。